第五六八章 倒霉催的_香江大亨传奇
云读小说网 > 香江大亨传奇 > 第五六八章 倒霉催的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五六八章 倒霉催的

  6月初,九龙仓董事年会。会上,纽壁坚要各董事介绍各自近期的重大安排。

  包玉钢如实谈出他的出国旅行安排:先去巴黎出席国际油轮会议,他是这个协会主席,非到场不可;继而去法兰克福,参加银行界的会议,他是汇丰银行董事、环球航运主席,不能不去;第三程是伦敦,他收到伦敦华人界的诚邀,出席端午节的龙舟会,他必须去捧场;最后飞往墨西哥,会见总统保迪罗。

  这次旅行至少要10天以上。散会时,纽壁坚握着包氏的手说:“祝你旅途愉快!”

  在包氏未动身前,怡和洋行早已作好匠收购的准备:置地发行新股,换取怕和证券手中的九仓股;出售英国的一处物业,所得现金调回香港;将一批楼字售给佳宁集团,得现金亿港元。

  双方都在争夺九仓股,一向被估低的九仓股刹时成为股民中的宠儿,股价一路飘升,年初才五十港元上下,入夏便升至七十港元。到九龙仓年会前,包氏已拥三千五百万股。

  包玉钢如期飞赴巴黎,主持国际油轮会议。

  怡和洋行核心成员立即召开秘密会议。会议前,一位董事道。“

  包先生此刻大概在美女如云的香檄丽舍大街散步吧?”众人欣然欢笑。只有纽壁坚紧绷着脸,他深知包氏非一般的对手,包氏几乎是白手起家,创建起世界第一大船队。

  如今海上霸王上岸,即使不盘踞陆地,也会把陆地瑞出几个大窟窿来。

  然后之后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李志文抓住机会,将手中收购的九龙仓的股份卖给了包玉钢,李志文得了资金,包玉钢得了股份,皆大欢喜。

  而因此李志文和包玉钢有了深厚的友谊,才有了之后的一系列合作。

  最后说的就是霍鹰东了。

  纵览霍鹰东的一生,大概以三十岁为转折点。

  三十岁前是“祸不单行,福无双至”,三十岁后是“祸不单行昨夜行,福无双至今朝至”。

  香港传媒,最早把霍鹰东与英雄豪杰相论,是一篇《霍鹰东水陆英雄》的文章,文章说霍鹰东“这个人,处在二十世纪的今日,竟能够一朝发达,如今,竟是香港一位最有名的实业家,应算异数”。

  大富豪大部分自称出身贫寒,白手起家,为什么霍鹰东“应算异数”呢?

  霍鹰东出身艇户,为香港居民中的下下者,别说有钱人瞧不起,就那些够卑微的笼屋棚户中人,也大可对其嗤之以鼻。

  现在,谁敢小觑霍鹰东?他拥有地产、建筑、船务、旅游、博彩、饮食、旅店、百货等六十余家公司。

  《霍鹰东水陆英雄》一文道:“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另一句则是:英雄莫问出处,事情在于人为。这两句话,都适合霍鹰东而说。”

  在众多出身寒微的富豪中,霍鹰东遭受的磨难最多,更富传奇色彩。

  霍鹰东的祖父霍达胡,曾拥有大型帆船,一家人住在船上,往返于港澳之间跑运输。

  霍鹰东出生时,大帆船已没有了,一家人挤在6尺长小艇上,小艇作为住家,一家人吃住拉撒全在上面。

  生活来源,靠父亲租船驳运货物,一大忙到晚,除交船租,人息无几,一家生活极其艰难。

  另一类艇户,靠捕鱼为生。现在香港仍有少量艇户,下过居住的多是机械船。另有众多渔民船民住岸上,船仅是工作船。

  香港人把艇户奚落为“水流柴”、“蛋家仔”,意指艇户像水面的一根柴或一只蛋壳那样,随风浪漂流颠簸。

  艇户是贫穷与危险的同义词。据霍鹰东回忆,他们一家穷得连鞋都穿不起,无论寒冬酷暑、艇上岸上,都光着一双脚。

  人们都说穿鞋在船上站不稳,这只能是其中一个原因。其实艇户上了岸还是喜欢鞋的,且不论行走舒适,因为光着一双黑黑的脚板,岸上人就会嘲笑“蛋家仔弃蛋上岸”。

  也许是这个原因,霍鹰东父亲于一年春节,平生头一遭穿新鞋上岸。他上

  大牌档填肚子,按艇户习惯,脱去新鞋,蹲在条凳上吃河粉。

  吃完双脚落地就走,回到艇上,才发现没有把宝贵的鞋穿回来——可见一向没有穿鞋的习惯。

  内地的水上人家是在内河。香港的水即是海。海上无风三尺浪,小如柴棍、脆如蛋壳的住家艇,怎经得起风吹浪打,船翻人亡的惨剧时有发生。

  有一年台风,霍鹰东两个年幼的哥哥翻船落水,葬身海底,怀着霍鹰东姐姐的母亲,被他父亲和叔父合力救起,幸免罹难。

  没多久,熟悉水性的叔父,也被狂风巨浪吞噬。父亲数次从海难中逃生,但在霍鹰东七岁那年,父亲被病魔夺去性命。

  水上险恶,香烟难继,霍鹰东成了霍家唯一男丁。霍母咬咬牙,弃艇登岸,带一家住进湾仔一栋摇摇欲坠的唐楼。

  唐楼拥挤不堪,一层竟住了五十户人家,每家占的空间小如鸟笼,香港把这种屋称为笼屋。笼屋又属岸上人家的下等家庭。

  霍鹰东一家四口,除母亲,还有9岁的姐姐、5岁的妹妹,霍鹰东7岁。那时的人们多患肺瘩之疾,这种病被视为不治之症。

  那栋唐楼,竟有半数人患有肺痨,咳嗽声此起彼伏,夜静时,声音分外怵心惨人。霍鹰东回忆此事甚为惊奇:我们一家竟侥幸无恙,大概吉人天相吧。

  霍母是个坚强的女性,她担当起先夫留下的小生意,她硬着头皮去与泊在外海的货船交涉,把煤炭驳运活全揽下来。

  然后分给舢贩主驳运到岸上的煤仓,霍母从中赚取微薄的佣金。

  霍母目不识丁,却颇有远见,她深感没有文化的窘迫,全力支持儿子读书。

  霍鹰东“启蒙”时父亲还在,他读的是“帆船同业义学”,义学由富裕的船东赞助,免收学费。

  义学在一艘船上,随船飘泊,行踪不定。霍鹰东去上学,常常连“学堂”的踪影也找不到。

  皇仁书院每月的学费五港元,这在穷人眼里是相当昂贵的学费,那时一个店员的月薪在五港元上下,还要养活一家人。霍母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霍鹰东深知学费来之不易,发愤读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在校涉猎了不少文学作品,如《鲁滨逊飘流记》、《金银岛》等,这些海上飘流冒险的小说,对霍鹰东涉世后曾产生较大影响。

  进入高中,每月学费十港元,这对霍家来说,更是沉重的负担。霍母做驳运煤炭经纪,还与数个艇户合伙买了一艘兴和号小火轮。她对霍鹰东说:“我拼死拼活,就是为你能念上书。”

  霍鹰东除了上课,还帮母亲记帐、送票据。母亲每日给霍鹰东一毫钱,母亲是这样安排的,电车往返六仙,简易午餐四仙。

  霍鹰东把电车钱省下,每日从湾仔跑到荷里活道上学。省下的钱用于买书。

  霍鹰东道:“那时我读书十分专心,总是不甘落后,偶有成绩落在第3名以下,自己便觉得脸红。”

  霍鹰东读到中三,霍母指望儿子能升读大学,耀祖光宗,告慰先夫亡灵。

  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汇丰银行高悬着太阳旗,日军四处张贴安民告示,宣传“共存共荣”。

  一面查封“敌产”,一船一船运往日本及台湾。

  霍母和合伙人购置的小火轮被征用,霍家生活来源嘎然切断,再也没有货轮泊在外侮,驳运煤炭的生意就没霍母上街摆卖家中的衣物度日,霍鹰东出门寻找工作。

  霍鹰东平生第一份工作,是到渡轮做轮机工。渡轮是烧煤的,轮机工就是铲煤工。霍鹰东年满十八岁,却十分瘦弱,端一大铲煤炭颇感吃力,抛进锅炉也撒下均。

  做了两个月,力气和技术毫无长进,便给炒了鱿鱼。

  霍鹰东的第二份工作,是交了十元日本军用票做押金才获准到太古船坞做铆钉工。

  船坞已被日本人接管,修理日舰或运输船。霍鹰东虽是苦出身,却书生气十足,有些“文不成,武不就”的味道。

  铆钉烧红了,炉工就凌空抛来,霍鹰东不是那种眼疾手灵之人,常接不住。

  日本师傅见状,一拳就打过来。打铆钉须两人配合,师傅用铁钳夹住铆钉,徒弟抡大锤趁

  热击打铆钉。霍鹰东力乏眼花,常常“塌靶”打到铁钳上,震得师傅虎口发麻。

  铆钉打了一半就冷却,僵在铆眼里。

  师傅气得嗷嗷叫,扬言要把霍鹰东踢下船坞。工头安排霍鹰东做风炮铆钉工,霍鹰东抡起风炮枪,马达一响,就像抱着一头烈虎,双手浑身直打哆嗦,脸色发白,工头一巴掌打得他晕头转向,他愣愣地不知发生何事。

  工头暴跳如雷,霍鹰东听不懂日本语,但他明白,他砸了10元军用票买来的工作。

  1942年夏,日军扩建启德机场。霍鹰东应征去做劳工,开山运石,装卸物资。

  每日工钱是7毫半,每人每天配6两糙米,扣去2毫,实得5毫半。霍鹰东正处发育期,又是从事重体力活,6两米哪里够充饥。霍鹰东道:“即使吃完晚饭,肚子也只填饱1/10。”

  霍鹰东的第四份工作,仍是在启德机场。他伤好后,就去找当初安排他工作的工头,工头动了恻隐之心,安排他做修车工一一弥补他伤残的损失,霍鹰东心想时来运转了,学会了修车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

  拜了师,便跟着学修机场运货卡车。师傅都会开车,不会开车就不懂修车。

  霍鹰东总想去摸摸方向盘,心想即便没学会修车,学会开车也是美事一桩。

  一天,卡车排成一列。霍鹰东心痒难熬,就爬上去开动其中一辆,轰轰隆隆,如腾云蹈雾一般,真是妙不可言。

  突然一辆货车斜刺冲来,霍鹰东还没明白怎回事,一头撞了上去,把来之不易的第四份工作撞个稀巴烂。

  不日,霍鹰东觅得第五份工作,进了太古糖厂做化验生。他之所以这么幸运,是皇仁书院的毕业文凭救了他,那时读到这么高学历的布衣凤毛麟角,霍鹰东算小知识分子。

  真正要于细心精密的化验活,霍鹰东又显出于苦力出身的粗拙,毛毛糙糙,笨手笨脚,常常把玻璃器皿打碎。日本化验师是个好好先生,批评几句,也没对霍鹰东怎样。

  霍鹰东地位微贱,却心比天高,见化验室这么多瓶瓶罐罐,就幻想做发明家,无独有偶,另一个学徒也好高骛远,两人商量用硫酸制造氢气。

  氢气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唯一的办法是看它会不会燃烧。霍鹰东划火柴去点,另一个学徒呆门边观察。

  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轰隆一声巨响,霍鹰东一脸玻璃碎片,鲜血淋淋逃出来。

  刹时警报大作,以为英国间牒安放了炸弹,日本消防兵、宪兵人速赶到。

  只有那个日本化验师明白两个中国化验生于了什么好事。他佯称是器皿老化出的事故,使这两个肇事者免受军法论处。

  但这两个化验生不能留了,化验师很气愤地叫霍鹰东两人开路。

  第五份工作,换来的是一脸鲜血。幸好,未留下疤痕破相。

  朋友都说霍鹰东是个背气人,跑马马死,走船船翻。霍母也这么认为,说儿子背得气来,盐罐都会生蛆。

  霍母教儿子做事要脚踏实地,那些“科学东西”危险性太大。因此,霍鹰东第六份工作就非常现实,到粮库“打哩”(过磅)。

  原想打哩很容易,过去米铺米行老板都是雇用土头上脑的乡下人打哩。

  日治时取消米铺,实行粮食配合,由军政府统管粮站粮仓,但打哩跟旧米行无异。

  霍鹰东一上手,发现打哩还不那么简易。他给苦力过磅,磅好后苦力才能背出去放架子车上,或装船,或运到配粮点。米是180斤一包,要不多不少。

  苦力要么就不来,要来就来一串,徘起长队,霍鹰东忙得满头大汗,这些苦力性急粗鲁,高声操爹骂娘。霍鹰东一急,愈发手忙脚乱。

  霍母来看儿子工作,甚不满意,待收工时跟儿子说:“我要是老板,马上会把你辞掉,换机灵的!”

  第六份工作到此结束。因霍母力主刹车,霍鹰东总算没出什么差错,算是善始善终吧。

  请收藏本站:https://www.yundu9.com。云读小说网手机版:https://m.yundu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