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鸡鸣寺_诸天从佛门弟子开始
云读小说网 > 诸天从佛门弟子开始 > 第十二章:鸡鸣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十二章:鸡鸣寺

  (本章内容,多为中医知识,读者如若不喜,可直接跳过,不影响整体故事)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眼下这四百八十寺之首的鸡鸣寺。张神医觉得如何?

  \t此时有一老一少两人正在鸡鸣寺后凉亭下棋。此二人正是去年在掷杯山庄有过一面之缘的姬冉与张简斋张神医。

  \t小和尚今日请老夫之意,我已明了。这样吧,金陵城内同仁堂,老夫于此坐堂,你若想学医,不妨前来。张简斋拿起茶杯,请啜一口道。

  \t多谢张老成全!姬冉闻言,起身对着张简斋深深一礼。自从上次蝙蝠岛一行,姬冉多次看到了假死昏迷不知死不死等情况,深深觉得自己从师傅天峰大师那里学来的医术实在是,一言难尽。故而跟师傅讨了个鸡鸣寺护法的职位,就跑来金陵希望可以跟张简斋神医学习一下。

  \t第二日,姬冉照常卯时起床,早课,练拳,练剑。而后下午前去三山街同仁堂。张简斋今日无事,看到姬冉后说道:和尚,跟我念一遍这段话,以后每天来此,先背诵一遍。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t姬冉听后,也跟着念了一遍: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t张简斋听后曰:善!而后于柜中取一线装书,此乃《神农本草经》,汝且习之,不通处,乃于吾问之。

  \t姬冉躬身施礼道:谨遵先生教诲。之后拿着神农本草经去背了,果然大致翻看一遍药明,在其中发现了几个特别熟悉的名字徐长卿景天王不留行就这样二十五岁的姬冉,开始了学医之旅。

  \t三月后,金陵同仁堂后堂,张简斋问曰:附子何解?

  \t答曰:味辛,温,有大毒。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蹩,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一名茛。

  \t张简斋点点头道:不错。说起附子,就不得不提一下张仲景,他是最会用附子的一个人。经方里面很多地方用生附子。现在很多人不会用生附,他们说生附不能用,那他们是不是讲张仲景是庸医?他们说张仲景是医圣,《伤寒论》是圣典,然后又说生附子不能用,那《伤寒论》岂不是成了错书,且看原书记载生附一枚破8片,这不就是生附子的用法嘛。

  \t问曰:干姜。

  \t答曰: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珠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t张简斋道:干姜是我们最常用的,这个干姜与生姜不一样,生姜是市场上卖的,那就是生姜。干姜是老姜,陈年的姜,它在泥土里,不要采摘,一直放着,让它陈久。还有一种做干姜的方式就是拿很老的生姜,切片,风干,晒干,就是老姜。干姜本身没毒,干姜跟生姜的功能不一样,干姜呢,是辛温,它的味道是辛辣,但是呢,药性是温性的,所以寒症的时候用它,一般来说,辛味入肺。

  \t姬冉听后,默默点头,如是又三月,姬冉终是学完了《神农本草经》。之后张简斋又拿出一本《黄帝内经》给姬冉。

  要看黄帝内经,你就要先知道,为什么现今人的寿命没有上古之人那么长,那是因为环境,各方面的改变,有时候文明是很方便,可是文明不见得对人是一定有利的。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张简斋又道:所以,女子以七为数,男子以八为数。一个女子最黄金的年龄就是三七四七即至五七,而后身体开始衰弱,此时如果生产便就有极大危险。男子同理三八四八即至五八,而后身体同样开始衰弱,此时再去要子,子孙未必康健。同样,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阴阳,二是五行与五脏,一切病痛都是风邪,而邪要作祟就需要载体,这载体就是五脏。只要阴阳均衡,五脏调和,人体就不会生病。这是治疗一切疾病的根本与医之根本。

  \t于是接下来两年,姬冉就从《素问》的原理到《灵枢》的经脉一点一点的了解,吃透,最后勉勉强强的学会了《黄帝内经》。为什么是勉勉强强呢,因为全是理论,虽然偶尔可以坐堂试试,但是姬冉发现自己曾经在天峰大师那里学到的有些跟张简斋教导的是不同的,毕竟天峰大师除了治疗寺内僧众,就是在山下义诊,山下农户一般不会有什么太重的疾病,都是发烧感冒之类的。而张简斋神医这里,各种疑难杂症,各种奇奇怪怪的病例。

  \t接下来的两年姬冉又分别学习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t伤寒论中辨脉法却是一切中医奉行的准则。

  \t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

  \t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t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

  \t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t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

  \t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t曰:何谓阳不足?

  \t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t曰:何谓阴不足?

  \t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t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t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t脉(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t脉(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t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t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一云阴气)衰也。

  \t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t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t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t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t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t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t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t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t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t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t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

  \t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t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t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t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t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t问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t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t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t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

  \t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t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t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t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t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t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t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t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目闰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t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t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t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胚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不流,若卫气前通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t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t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t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t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就这样寒来暑往,姬冉在鸡鸣寺待了十五年,也在南京同仁堂与张简斋学医学习了十五年。五年前,姬冉也开始坐堂,也颇受好评。不过比起医理药学,姬冉还是更擅长针灸,毕竟姬冉指上功夫不错,而且对于经脉更加了解。这一年姬冉四十岁,回到了南少林

  请收藏本站:https://www.yundu9.com。云读小说网手机版:https://m.yundu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