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圩九章 学以致用_味结膳缘
云读小说网 > 味结膳缘 > 百圩九章 学以致用
字体:      护眼 关灯

百圩九章 学以致用

  除了坤宁宫中的皇后替生母王恭妃代养自己,在皇长子眼里,偌大的皇城之中,唯有慈宁宫的太后算是用心照顾自己的人了。

  又或者,在整座皇城之中,只有太后一人是在用心抚养自己长大的。

  这是在他身为皇子,再稍长成一些的时候,领悟了更多人情世故,才发现的。

  皇后是老好人,她明知皇帝不喜王恭妃,又怎么敢擅自把她的儿子接来翊坤宫养育。

  还不是有太后那句“你与皇帝成婚多年,也未得一子,如今他虽非你生,却是嫡子,就由你代为照看,也尚为一件两全之事”,皇帝才不敢再多言语,皇后才敢把皇长子接入坤宁宫中。

  这些事,是从坤宁宫搬去慈宁宫后,慈宁宫主事有意无意说与他知的。

  慈宁宫与坤宁宫明显不同的是,皇长子再也不用接受来自太监和宫女有意无意的白眼——因为一旦被太后发现,挨骂事小,痛打一顿,还即刻逐出宫外才是对这些半生都在宫中的宫人最残忍的。

  太后是修佛之人,对人痛下打手的命令是断不会自己下达,只会借机发挥,比如问新到宫中的皇长子,“长皇子以为,此人当如何?”

  这个规矩在他长时间待过的两宫之中,是绝无仅有的,幼年时期在坤宁宫受过的白眼和有意无意的屈辱实在太多了,没成想却在慈宁宫迎来了反弹。

  正是总角之年的皇长子,性格还未健全,但规避风险的习惯却在坤宁宫养成了。

  到了慈宁宫,因为已经根深蒂固的这习惯,反而感到极不适应,甚至因此产生了乖张、偏执的行为——明明宫人什么都没有做,皇长子却不依不饶地认为有人给他脸色看。

  太后不管这个,她一心修佛,只要在他人眼中,保持有“大爱”、明事理的后宫主脑形象便可。

  所以她问“长皇子以为,此人当如何”的时候,总是有意去挑选皇长子认为给了他脸色看的宫人,皇长子自然乐得回答所指之人不妥,再随便找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印证所言之不妥。

  于是,慈宁宫主事领着所指之人去挨廷杖,皇长子在书房,一边听着院内廷杖砸在人身上的闷响,一边读着四书五经。而太后则在自己的佛堂,手里的佛珠随着有节奏的廷杖与惨叫声,一颗一颗翻动。

  这种在太后和皇长子眼里如同娱乐活动一样的事,在宫人看来,自然是一出出惨剧。可惨剧又当如何,一面是受罚,一面是断了未来几十年的活路——众宫人都这么想,忍得了,挨几棍子怎么也比死了强,忍忍得了。

  坤宁宫主事和皇帝身边的田公公是同辈人,不敢说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至少还有几分怜惜宫人的意愿。

  所以他常私下示意众人,挨棍子的时候,宫人若能把痛苦伪装出来,尽量伪装,反正两位主子也不会真的到现场看,至少慈宁宫的本主太后不会。

  坤宁宫主事经历过张居正时代,知太后与他一同开创了“万历中兴”,更知十岁登基,长至二十岁的皇帝在这段年号虽是自己,但丝毫未参与的十年之间,与太后产生了非常之大,以至于难以弥补的嫌隙。

  而太后真正的变化,则发生在张居正去世之后。

  尤其在死后,他的得意门生——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又为皇帝老师的潘晟,被几位御史上疏弹劾,皇帝准奏。

  准奏的内容,不仅是潘晟本人未上任就被勒令辞官,还连带上已经去世多时的张居正。

  堂堂风光一时、功高无双的一代名相,最后竟落了个被开棺鞭尸,抄家流放的结局。

  这时的太后,因为皇帝在朝中的清理与整顿,此时的影响力和威望已经大不如前,想为张居正伸冤也不能,只能以“教育”儿子的方式来泄愤。

  所以就有了当今皇帝时年二十余岁,仍在慈宁宫被罚跪的事迹,此时的太后较当年教育皇帝,更显严厉,言语、举动之中皆是愤怒。

  然而这个借由惩罚皇帝以获得自愈的阶段,很快进入完结,皆因那个女人的出现。

  皇帝才满十八,就迎娶并册封了九嫔。其中的淑嫔自备选以来,就因靓丽的外表,独特的个性和务实的谈吐,受到后宫关注,最终也是顺利地成为九嫔之二。

  然而彼时太后并不知道自己与这位淑嫔,日后会生出这许多事端。

  就拿鞭尸已故功臣,太后对皇帝罚跪一事而言,淑嫔郑氏竟领一众宫人,也在炎炎夏日之下,跪在慈宁宫殿前,直到过半数之人齐齐昏倒在殿前。

  太后肯定不乐意背一个虐待妃嫔与宫人的名声,只好宽以待人,并当众表示不再以此法,惩罚皇帝。

  失去一个重要的宣泄方式,太后只能将修佛作为唯一的静心方式,可她仍时不时怀念群臣以她马首是瞻的时光。

  而这时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宫中那些为皇帝侍过寝的宫女了,太后毕竟是曾经参与治国之人,心思缜密过人。

  把“控制他人,成全自己”作为唯一准则的太后早早就想好,借由宫中美色,诞下皇储,来制约当今皇帝的办法。

  只因知当今皇帝是自己亲生儿子,更知他的弱点为何,所以越加能掌握牵制他大权独揽,肆意非为的方法,就如她对张居正说过那样,“吾儿若无用,吾儿可毁,大明江山不可动摇。”

  尤其在淑嫔郑氏出现,完全将皇帝吸引住之后,太后更加坚信自己亲生儿子,当今大明的万历皇帝,终有一日将毁于女色。

  毁于女色,不如先确定王储。太后自己虽不甚欣赏,但已与皇帝成婚多年的皇后,却也一直未有龙子之福。

  也因此,得知慈宁宫中宫女王氏有孕在身时,太后的欣喜,佛堂之中突发的爽朗大笑可证。

  但随之而来的是长时间的沉默与不安——王氏发出灭族毒誓以证自己清白,可初次侍寝并未见红也是事实。

  皇帝作为当事人,虽不言明,但对王氏的冷漠态度,已经说明许多。

  此时还能如何,用太后的权威调来记录《起居注》的典簿,要求他将一些未发生之事在其中写明,并令其当面在慈宁宫内与王氏对质、串供,以掩盖王氏未见红一事。

  最后甚至以典簿家人性命来威胁他,逼他在慈宁宫内,当晚因“愧疚”自缢。

  王氏由此成为王恭妃,在腹中孩子出世之后,皇长子成为太后的掌中明珠的同时,王恭妃也成为了太后的弃子,以至于再未得到良好的照顾,最终导致王恭妃与皇帝的第二个孩子——皇四女在三岁时不幸夭亡。

  自此之后,王恭妃终日郁郁寡欢,甚至添了些迷幻的症状,遭皇帝嫌弃,幽禁于景阳宫中。

  而太后自己,则和皇后两人轮流照看皇长子,直到包括自己在内的、多方引导而出的初次“国本之争”开启,却以皇帝在坤宁宫中大怒,皇长子失禁作为阶段结局。

  初次“国本之争”并未有明确赢家,可彼时已成皇贵妃的郑氏却如日中天,太后精疲力竭,无力再正面应付,只得退守在后,将皇长子“寄养”于坤宁宫中,寻找下一次机会。

  后皇长子十岁、十五岁,“国本之争”又起,却次次被皇帝与郑皇贵妃化解,其中自然也少不了“老好人”皇后的忍让。

  因此,休养生息十年的太后,此时在已满十五岁的皇长子面前,不仅以祖母的身份,更是充当着皇长子在争夺嫡位一事之中的老师。

  老师教导学生,为皇,做人中之王,第一课即是学会直面残忍。牺牲几个无足轻重的宫人,又如何?

  请收藏本站:https://www.yundu9.com。云读小说网手机版:https://m.yundu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